我国体育产业集群构建的关键成功要素比较分析
梁强 王欣 天津财经大学
1.研究目的
体育产业基地是国家为了发展体育产业而建立的集群式的示范区,是发展体育产业的综合性的国家级平台。此前,国家体育总局分别选择深圳和成都作为体育产业基地规划的实验点,确定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晋江市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机遇,做出申办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决策。随后北京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也被确认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我国体育产业面向全球化进行自我升级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分析在我国建设体育产业基地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以及对深圳,成都,晋江体育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的探讨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来了解各个体育产业基地的优缺点,并提出了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我国体育产业集群(基地)为基本研究对象,依照研究方向和目标要求,主要采取三位一体的研究方式即:针对核心内容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并配合相应的可操作性研究方案,进行多角度研究。根据本研究的特点,在研究方法选择上,总体上采取了逻辑演绎与历史归纳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并举的方法。同时,在本研究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将采取不尽相同的具体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比较分析法等具体方法。
3.研究结果
3.1我国建设体育产业集群(基地)的动因
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产业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行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集群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产业集群是各要素作用力的耦合,各要素系统及系统内诸要素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影响产业集群的形成,决定产业产出水平和竞争力。
从资源禀赋角度来看,体育产业集群是按某种有效的方式,将某一区域的体育产业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从事某种对本地区来讲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从经济系统角度来看,体育产业集群融合了体育产业和产业集群的理念与机制,以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为基础,以核心体育产业为支撑,形成的多层次、多结构的体育经济活动地域系统和体育企业战略同盟,具有鲜明的产业集聚优势和带动辐射效应。体育产业集群有助于降低群内企业经营成本,有助于促进群内企业持续创新,有助于增加群内体育产业资本的吸引力,有利于推动群内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体育产业集群的创建和发展,能形成上下游企业分工明确、关系密切、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体育产业集群带,从而更有利地促进地区体育产业发展。
3.2我国体育产业集群(基地)发展模式比较
3.2.1深圳模式
调查显示,全国60%的体育用品生产商都集中在广东,而深圳体育产品制造类企业总数已达到653家,体育健身娱乐企业为853家,总投资96.4亿元,场地面积达1642.7万平方米,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还拥有好家庭、中航健身会和观澜高尔夫球场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同时,深圳具备完善的区域创新体制,经济实力雄厚,人均GDP已接近8000美元,居民消费水平高,可为体育产业的长足发展提供支撑。此外,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达,自主创新能力强,将有效提升高科技体育产品的研发生产。针对上述情况并考察借鉴了国内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深圳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建立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申请。
(1)打造数字体育产业基地
基于独特的产业基础,深圳规划提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是以数字体育为核心,以高科技体育产品研发、生产、服务为主导,以特色园区为支撑的开放型、综合性产业聚集区。通过基地建设,逐步建立参与国际竞争的营销与技术支撑体系,形成以国家体育业基地为龙头,辐射周边地区,带动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产业格局。据了解,基地近期重点发展三大领域: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电子计时、电子竞技以及体育运动电子信息展示与演播产品的研发、生产及应用;基于生物医药技术的兴奋剂检测、人体运动分析系统以及人体评估测试系统等相关产品研发和生产;基于新材料技术的各种运动器械、运动器材的研发和生产。
(2)建三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为引导骨干企业聚集,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企业和品牌,深圳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计划建设检测认证平台、公共技术开发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以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与服务体系。检测认证平台就是组织基地企业积极参与国家体育用品检测标准的制定,建立符合国家实验室认证标准的检测实验室,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支持下,承担对南方地区体育用品进行检测的任务;公共技术开发平台就是在新材料及应用、体育器材、电子竞技、人体评估测试系统等领域集中攻关,为下游产品的研发制造提供技术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就是为基地内企业提供人才、资金、市场环境等方面的服务,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专业展会,协助企业做好产品进出口、商务推介、贸易拓展、科技合作与交流、政策法规咨询、培训等工作。
(3)建立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中心
根据规划,深圳还将建立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中心,负责基地的综合管理,协调技术平台的日常运作,并负责组织实施国家体育总局授权的体育产品研发、电子竞技赛事及人员培训等工作,承办境内外重大体育竞赛或大型体育表演。通过完善的服务和管理吸引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入驻,发挥聚集效应,集中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从而提高体育科技水平,增强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2.2成都模式
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是西部首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温江区正积极做好相关规划方案,配套设施建设,制定出台优惠政策。目前,英派斯、泰山体育等18家国内知名体育品牌企业已落户和签约,其中上亿元项目9个,全部18个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实现产值30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
(1)打造“一个基地”,建好“三个中心”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的批复要求,该基地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基地”,建好“三个中心”:即“打造西部地区环境好、规模大、品味高的集体育用品制造,体育会议、体育展销和体育休闲体验为一体的体育产业基地”,建设“体育用品研发制造中心、体育会议展销中心和体育休闲体验运动中心”。其中体育用品研发制造中心以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为依托,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集中发展体育器材、体育服装、体育食品饮料等体育产业研发制造项目;体育会议展销中心以温江新城会展中心为主要载体,打造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体育精品市场、体育从业机构商务往来的聚集地;体育休闲运动中心则建设体育产品体验、体育竞技活动、体育休闲和群众健身场地。
(2)体育产业资源整合与国际管理集团合作
成都与国际管理集团(IMG)签约,成为国内首个城市与国际体育高级管理集团进行城市体育资源的深度合作开发。目前,IMG开始就成都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市场营销资源、体育产品制造销售等方面进行调研,他们将向成都提出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建议。
(3)建有世界影响的体育城市品牌形象
成都体育产业发展不再是“小打小闹”的比赛,而是着眼于高起点,能吸引世界眼球的大手笔。近年来,世界大力士冠军赛、F1摩托艇锦标赛、世界拳击理事会(WBC)拳王争霸赛等先后落户成都。成都又开始着力创建中国的“拳击之都”。世界拳击协会(WBA)与成都签下协议,WBA2007全球年会2007年10月在蓉举行。包括主席门多萨等WBA主要官员、世界著名拳击手及其经纪人、世界主要新闻媒体的记者500余人汇聚成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成都热”。大品牌、大赛事已成为成都体育发展的新形象。
3.2.3晋江模式
晋江提出打造体育城市,最大优势在于其雄厚的体育产业基础。晋江曾荣获“世界夹克之都”、“中国鞋都”等13个“国字号”区域品牌称号,因而得来“品牌之都”的美名。能够成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源于晋江发展体育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其体育用品业的发展格外兴旺,已经创造出6个全国第一的佳绩。2007年12月18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正式落户晋江,这是继深圳和成都之后全国第三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
(1)“一带二地一中心”的战略布局
根据初步规划,晋江国家体育产业战略布局为“一带二地一中心”。“一带”就是在晋江船海大通道(晋南段)两侧50多平方公里的地域规划和建设滨海运动休闲产业带;“二地”就是打造全球体育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运动训练基地;“一中心”就是打造全国体育赛事中心城市。围绕做大做强体育用品业、培育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建设国家级训练基地、规划开发滨海运动休闲产业带等五个发展重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倾力打造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全球重要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基地和具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体育城市。
(2)创新开发模式和制度安排
在开发模式和制度安排上,晋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将考虑借鉴新加坡体育城PPP开发模式。同时,滨海运动休闲产业带开发将按一级开发、投融资、运营管理三个层次进行制度安排,以整合各方资源,吸引战略投资机构和晋江华侨、民营资本参与。在滨海运动休闲产业带规划上,产业规划方面已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展晋江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赛事规划方面已邀请国家体育总局有关司和项目中心具体指导,并委托美国国际管理集团(IMG)进行滨海运动休闲产业带理念策划、市场分析和赛事规划;城市规划方面将邀请国内外著名规划设计机构进行高起点规划。在国际招商上将通过各种招商平台,引进国际大型场馆和赛事的投资商和运营商。
(3)打造“体育城市”提高知名度
当前,晋江正在积极寻求从第二产业为主导向三个产业均衡发展的转型,以提升整体的经济、社会和人的素质,创建体育城市成为突破口,打造“体育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应运而生。为了更好地宣传晋江体育城市的形象,目前晋江已着手策划“体育城市”品牌宣传推广方案,委托专门机构进行策划,筹建“中国体育城市·晋江”网站,并借助体博会、鞋博会和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等资源优势,努力打响体育城市品牌。
3.3体育产业集群构建的成功关键要素启示
3.3.1坚持科学规划、高起点建设
首先,要对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细致地调研,对体育产业区域分布、价值链形成路径、配套企业的分工协作程度以及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对产业集群发展的适应程度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科学合理地制定体育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按照“科学规划、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建设思想,对体育产业集群的地理位置,区位交通、行业资源、企业分布等情况进行定位。
3.3.2优化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以促进集群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为目标,以集群内的企业为对象,以鼓励企业向集群中集聚和规范企业分工协作为内容,制定系统的鼓励和限制政策,以此来替代简单的产业布局安排。要加大对促进产业联系的三大公共要素的投入,即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信息服务的投入。积极培育和完善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服务于产业集群的中介服务机构、科技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等。
3.3.3在经营规模上,地方化与全球化结合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产业集群必须将增强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利用国际资源的外力结合起来,即面向整个国际市场进行营销以及原材料供应。应当抓住世界制造业全球性转移、分工的契机,进入全球分工体系,与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洞察国际市场需求,培育和建立生产地方化、营销全球化的体育产业集群。
3.3.4加强体系建设,推进行业管理
在体系建设方面,一是建立融资担保体系,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更好地满足企业生产流资需求;二是建设信息网络体系,建立体育产业集群网站,使其成为企业的门户,成为企业的宣传队。在推进行业管理方面,成立产业协会,并完善制定一整套产业政策及交易管理办法,建立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要素之间自我协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促进产业集群自主、良性发展,提升企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实现利润最大化。
3.3.5综合利用资源,促进循环发展
按照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集成、信息与基础设施共享的原则、推动体育产业集群和园区内企业延伸产品链条,促进企业间的关联共生,形成产业集中,连接紧密,资源利用效率高,废物排放量少的循环型产业。
3.3.6以招商引资为手段,推进项目向园区集中
创新招商引资制度,实行以企招商、以园招商、以情招商,建立动态性的项目信息库,强力指引体育企业入园发展。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设立联络处,打造与经济发达地区联系的“新平台”和招商引资的“桥头堡”,建立跨区域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新机制。
3.3.7创新机制,培养造就管理人才
以现有大型企业为依托,建立新产品研发中心,配备一流的设备,同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引进高科技人才进入产业集群领域,为体育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同时,把企业家和科学家介绍到一起,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联盟,调动社会资源搭建共享平台,最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3.8打造产业集群的品牌产品,提高集群知名度
对现有的体育产业集群生产的产品进行分类整合,从简单加工向深加工延伸,从粗加工向精加工拓展,拉长集群产业链条;同时,依托政府或行业协会,设立基金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研发新产品,不断培育体育产业集群的自身品牌,做大、做强,提高集群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