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馆渐成娱乐中心,这到底是借馆敛财还是经费短缺所迫?法律又该如何让公共体育场馆回归公益
夜幕降临,湖南省娄底市体育中心,铂宫国际娱乐会所硕大的霓虹灯招牌、五彩斑斓的灯光让人目不暇接,包房内传出的歌声震耳欲聋;而在千里之外的浙江杭州黄龙在体育中心,酒吧一条街更是灯红酒绿、人声鼎沸……
从娄底的铂宫国际娱乐会所到杭州的酒吧一条街,两家娱乐之地之所以受人关注,是因为这些娱乐场所全都开设在当地最大的体育中心内。
而据法治周末记者调查了解,体育中心内的体育场馆开设歌厅、酒吧、宾馆、甚至养生会所,是我国多地体育中心都普遍存在的现象。
本为方便全民健身而修建的体育场馆,缘何会成“娱乐集中营”?这到底是借馆敛财还是经费短缺所迫?
体育场馆商业化
在杭州,如果你问出租车师傅,酒吧一条街在哪儿?他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在黄龙体育中心。
资料显示,黄龙体育中心是浙江省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现代化体育设施,是一个集体育比赛、文艺表演、健身娱乐、餐饮住宿、商务办公和购物展览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其主体育场已成为浙江省和杭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杭州酒吧(KTV)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倪国平对媒体表示:“黄龙的地段特别好,和西湖景区靠近,旁边有浙江大学西溪及玉泉校区,再远一点还有高档商务区和高质量楼盘,消费者去黄龙泡酒吧非常方便,促使了酒吧往黄龙体育中心延伸。”而这似乎也和黄龙体育中心向外延伸的商业之路不谋而合。
地处西子湖畔,与浙江大学同属一区,这意味着不管从旅游还是高校经济来讲,这里都是寸土寸金的地段。于是,黄龙体育中心有了另一个标签,即黄龙商圈。
12月12日,法治周末记者在黄龙体育中心采访时发现,在挂有黄龙体育场招牌的一个入口处,就密密麻麻地同时悬挂了如家酒店、龙恒励宾馆、旺记美食、普乐迪KTV量贩四个商家的招牌。
记者浏览黄龙体育中心的官方网站发现,占据这家体育中心官网重要位置的信息不是体育赛事信息,而是几位港台明星演唱会的门票广告。另外,黄龙体育中心网球馆、黄龙体育馆、黄龙体育中心体育场,甚至连黄龙体育中心新闻中心、特美声专业舞台移动音响等都在网站打出了招租的广告,并留下了联系电话。种种迹象显示,这个号称为浙江省目前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体育设施,处处弥漫的却是商业气息。
而居住在湖南省娄底市月塘街的市民张浪(化名),也同样感受到了身旁体育中心扑面而来的商业气息。
这个总投资近7亿元,被湖南媒体称之为湖南省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优、环境最美的现代化体育中心,也颇受商家青睐。目前已有铂宫国际娱乐会所等多家娱乐场所进驻。而铂宫国际娱乐会所在网络上留有的信息显示,这家娱乐会所是娄底市最具规模的娱乐会所,会所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
张浪还清楚地记得,这家会所是去年8月3日正式开业的,娄底市体育局还为其打出了“祝贺开业”的横幅。
“以前这里生意比较红火,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这里的生意清淡了些。”张浪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张浪透露,就在铂宫国际娱乐会所开业十几天后,一家名为龙洲高尔夫俱乐部练习场项目也被引进了体育场。
龙洲高尔夫俱乐部接待人员向记者介绍,来此打一筐球收费120元,租杆费另计:“铁杆10元、木杆20元”。
望着高尔夫球场那条“天生为‘尊贵’而来,打造高人一等的境界!”的广告标语,张浪只能望而却步。
借馆敛财还是经费短缺
“现在走进体育馆内,一些穿超短裙的丝袜美女不时地走来走去,究其原因,原来体育馆内,已开设数家KTV,原来这个体育馆的性质,已经在悄然改变了……”
记者发现,对于体育场馆向商业娱乐化的转变,已引起了网民的质疑。今年3月,有娄底网民在网络上发帖,对体育中心引进娱乐场所和商家的做法表示不满:“这是体育中心在借体育场馆敛财!”
对于网民的质疑,娄底市体育中心则解释称,这是借鉴了外地优秀场馆的经验。
“杭州黄龙体育中心建有56家酒吧,成为杭州最好的休闲地标建筑;长沙的贺龙体育中心、株洲、湘潭体育中心也都有歌厅、酒吧。”娄底市体育中心认为,让体育健身活动与休闲娱乐得到有机统一,可满足不同层次市民的健身休闲需求。
记者近期在娄底采访时,分管体育中心的娄底市体育局副局长刘社军表示,体育场馆的养护是个世界性难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因为财政拨款有限,娄底体育中心的收入则主要靠场馆出租创收。
“对娄底这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体育场馆建成后,地方财政是没有能力再拿出钱来养护的,场馆运营的费用只有靠场馆去创收。”刘社军说。
刘社军介绍,娄底体育中心所有体育场馆,每年要200多万元物业管理费、300多万元水电费、100万元左右的场地维护费。同时,体育中心现有30多名干部职工,其中有一半是差额拨款的事业编制,支付部分工作人员工资还要100多万元。“每年的费用支出比租金收入还少,接近700万元。”
刘社军称,正是考虑到体育场馆建成后的养护经费短缺问题,所以当时体育场馆在设计建设时,同时规划建设了一部分可以作为商业开发的房子。不过,刘社军强调,体育中心场馆出租的租金价位都经过了政府采购,没有搞暗箱操作。
“这里看起来像娱乐中心,其实KTV在场馆中占的分量是很小的。”刘社军对记者说。
而杭州黄龙体育中心因为地处黄金地段,其场馆出租价格明显比娄底体育中心高很多。
“去年我们公司年会就是在黄龙体育中心办的,据说年会总花费达到了一个亿,给黄龙体育中心的租金估计不会少。”杭州一家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
记者在黄龙体育中心调查时发现,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单元铺面,每年的租金大约也要8万元。
在黄龙体育中心,如果你想找到某个超市或者酒吧,中心的保安会清楚地指给你看,而如果你想找到羽毛球馆打一场羽毛球,那么你要绕过众多的商铺广告牌和正在施工的高尔夫会馆建筑工地,才能到达目的地。
对于黄龙体育中心名声在外的“酒吧一条街”,当地有些居民似乎并不看好,因为进入体育馆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很少,在他们看来,黄龙体育中心建成后,只不过是多了一个商业圈。
“当初体育馆盖在家附近,我很高兴,以后可以在室内打羽毛球了,可是好景不长,越来越多的商店和酒吧都开起来了,体育馆的场所又经常搞活动,打球很不方便。”家住黄龙体育中心附近的曙光新村居民老王爱好打羽毛球,但现在他很少打球了。
不仅锻炼不方便,文艺演出对附近居民的影响更是显著,黄龙体育中心举办的演唱会让紧靠黄龙体育场西侧的楼绿园小区居民胡女士不堪其扰,每次黄龙举办演唱会,胡女士都会严重失眠。
原本是为到体育馆活动的居民提供的停车位,也成了酒吧招揽客人的一个卖点。
有酒吧老板告诉记者,黄龙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解决了停车问题,因为旁边是体育馆,停车位很充裕,价格也不贵,停一个晚上就10元。“客人喝完酒后,把车子停在这里过夜也很放心。”
记者在杭州采访期间,多次联系黄龙体育中心相关负责人,想对其每年的收支状况及运营情况作详细的了解,但工作人员以主管领导工作繁忙为由,未能安排采访。
“吸金石”和“破烂地”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公共体育场所主要是三类事业单位,分别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种形式,而为了弥补运营成本和维护费用,很多体育场馆会走上商业化道路。
相比黄龙体育中心形似“吸金石”的寸土寸金,一些地处偏远城郊的体育场馆,则过着“食不果腹”的艰难日子,有的甚至成了“破烂地”。
去年,媒体曾披露,山东某地体育公园多功能体育馆体育场建成之后,主要靠财政拨款以及给企业、学校举办活动、运动会等取得的收入进行运营和维护,闲暇时也不对市民开放,只给运动员训练用。近些年,因为地理位置偏远,体育场效益越来越差,虽然承办过一些比赛,但是次数越来越少,入不敷出,维护主要靠财政拨款。
而当地另一家老体育场也是破烂不堪。田径场上的煤渣跑道坑坑洼洼,田径场东北侧有浓烈的油烟味,附近一些小饭店的抽油烟机的排气口便在这里,下面还堆起了一些油渣等黑黢黢的垃圾。空旷的足球场上立着两个球门,球场上不是绿茵而是泥土。场地角落里稀稀疏疏地长着杂草。
海南海口投资建设的大型公益项目之一的海口体育馆,去年也被媒体曝出,这里频繁举办的丝绸展、家具展等商业展销,代替了本应开展的体育赛事活动,让市民休闲运动的乒乓球桌、篮球架,被展销商品的设施挤到了一边,破落不堪。
不过,后来管理海口体育馆的海南某公司负责人出面解释称,海口体育馆是在1994年建成投入使用的。该馆原来属政府的事业单位。2003年改制,由该公司接手管理,成为实行自负盈亏的股份制企业,企业的人员负担和场馆的维护都是企业来负责。
“其实不少市民误会了,认为现在的海口体育馆是政府的。然而事实是,改制后的体育馆已不是政府的了,已经没有海口体育馆存在了。只不过名称还在。大家习惯于这样叫,它已不是事业单位了,它现在是一个企业来营运了。”这位负责人说。
据了解,我国一些地方的体育场馆曾尝试转成企业,但转企后的体育场馆考虑到自身的生存问题,不会再把市民体育锻炼的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如何赚钱来维持场馆的运营,成了其首要任务。
如何让体育场馆回归公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就如何让公共体育场馆回归公益,服务大众,许多法律界人士都提出过很多建议。
“社会各界要进一步重视群众体育,应多建平民体育场馆。”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姚凯伦曾提出了“发展平民体育馆”的建议。
据了解,因受“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思维,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地方曾兴起建造大型体育场馆的热潮,而社区体育场馆建设却显得滞后。这就造成了豪华体育场馆收费较高,普通民众根本用不起;跳广场舞的市民无跳舞场地而被四处驱赶等尴尬现象。
“群众体育设施投入远远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以致造成了不同群体的利益对立。”浙江省政协委员,致公党浙江省委会副主委、宁波市委会主委范谊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说。
范谊透露,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统计,全国体育事业支出为272.49亿元,仅占公共财政支出的0.21%,其中群众体育支出为25.11亿元,人均不足两元钱。“我国平均每10万人的运动场地数只有65.8个,而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都在200个以上。”
范谊的说法在我国一些城市得到过印证。据媒体披露,几年前,由于长沙市一些必要的体育基本建设经费并未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基层体育事业经费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在一些新建小区,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开发商不愿意提供任何体育设施和室内体育活动场所,而该市每年有限的体彩公益金已无力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2008年,长沙市体育局网站显示,长沙市全民健身专项经费多年来一直维持在1999年确定的60万元,按照城区人口平均,每人不足0.1元钱。
范谊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体育法及有关规定不能得到有效贯彻,无法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硬性约束。“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对履行体育法的法定职责认识不清、配合不到位,大多未能按照要求规划配套建设体育设施,直接造成群众体育场所不足。”
范谊呼吁,城市体育场馆也应回归公益属性,免费向公众开放,并由财政承担场馆维护管理费用。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动教育系统、机关企事业单位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多举措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法治周末记者 刘希平 高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