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的一个午后,在市体育局局长侯京新的办公室里。他望着窗外的足球场,谈起一年前在这里进行的一场“国字号”开头的赛事,不无感慨。
“级别很高,名头很大,但前来看比赛的人,寥寥无几。”对此,他颇为无奈。
冷:竞赛市场开发遇冷
去年6月10日-14日,2011全国女子足球联赛(江门赛区)在市体育场开赛,解放军队、河北队、四川队等八支女子足球队在江门参与角逐,其中解放军队还以江门为主场。这是江门继1991年承办第一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后时隔二十多年再次承办大型足球赛事,而且赛事组委会还提出将把比赛门票(每张30元)一半的收益捐献给市慈善会,帮助全市弱势群体,因此开赛前的宣传声势并不小。
但当时记者接连几天到比赛现场采访报道却发现,比赛成了球员们的“自娱自乐”——比赛在进行,看台上一片空旷,难觅自发前往看球的市民和球迷,唯一的“观众”就是各支球队的教练组成员、替补球员和球童。
“这就是江门的情况,想靠体育竞赛卖门票、火爆的球市来拉动消费,带动所谓的体育相关产业,很不现实。”侯京新说。
事实上,在我市举办或承办类似的高级别比赛还有不少,比如邀请香港明星足球队前来比赛、江门蔡李佛大战泰拳等,但虽然没有遭遇全国女足比赛那样“十分冷清和无人捧场”的尴尬,也仅仅是“一次过”而已,无法持续进行,而且现场的观众,也大多是凭赠票进场。记者了解到,原本计划在江门长期进行的蔡李佛大战泰拳的赛事,在第二场比赛结束后就搁浅至今,再没有听到第三场要在江门继续开打的消息。
“我们也想刻意培育竞赛市场,但有太多不足和障碍。”侯京新说。
据他分析,竞赛市场要火爆起来,和本地市场培育、场地设施、经济水平都有关,比如市场开发度不够,会导致观众少;江门实力雄厚企业不多,一场比赛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元,会导致招商难;自身比赛场地硬件老旧,会导致达不到高水平赛事的标准。
“中山接了CBA,40多万元一场,我们也不是完全没可能接啊,但场地呢?江门市体育馆只有3000个位置,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根本没有能力去组织。”侯京新说。
热:体育用品销售火热
市体育局方面提供的一份《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若干建议》的文件直言,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市体育产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总量规模偏小,结构不尽合理。
的确,我市的竞赛市场十分乏力,但这并不是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全部。这份文件称,近几年城乡居民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健身消费增势强劲,带动了体育休闲娱乐业、体育用品销售业、体育运动培训业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对旅游、商业、文化及城市发展等产业的拉动和辐射作用日渐明显,初步形成了以体育为特色的综合产业链。
该文件没有提竞赛表演市场,也是对我市竞赛市场不发达的一种默认。而记者为期一周的调查发现,文件提到的体育用品销售产业,的确呈现出逐渐兴旺和繁荣的趋势。
位于市区的俊仕体育用品店,是一家有着21年历史的老店,该店总经理徐荣桂本身也是一位体育爱好者,她对近些年江门群众体育发展给体育用品销售业带来的机遇深有感触。
徐荣桂说,刚开张的时候,江门的体育运动相对单调,主要是篮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等几项球类运动,由于消费人群很少,所以一开始店面较小,为数不多的体育用品也主要是鞋子和球类设备,“人们只有在要打非常正式比赛的时候才会来批量采购球服,而个人买球服和鞋子装备的也不多”。
但随着近些年江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推动群众体育发展,店里的体育用品销售状况在悄悄发生改变。徐荣桂分析说,人们的运动意识发生了很大改变,足球、田径、排球等运动逐渐兴起,人们的经济条件似乎也更好了,品牌意识逐渐加强,对自己的运动装备越发舍得花钱了。消费群体构成方面,依然是单位团购为主,但个人特别是中青年人群也越来越多。
“一般有单位来团购装备,不管是篮球还是足球,通常一次需要三四千元到五六千元,比赛多的时候,这样的情况一个月有一二十次也不奇怪;个人的话,买一套装备也在200元到500元之间。”
徐荣桂如今的店面比起初扩大了四倍,店里的各种体育用品更是琳琅满目,除了各类体育设备,还有几个著名的鞋类品牌,甚至多出了一些“大家伙”,比如场馆设备器材、体育健身路径等,生意可谓越做越大。“特别是鹤山、台山、开平等几个县,这几年建了许多全民健身广场,配套的健身路径,很多都是从我这里销售出去的。”徐荣桂说。
虽然“场面”是铺开了,但徐荣桂却感觉到近几年店里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因为大家都看得到机遇,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她从税务部门得来的消息是,仅2010年,全市就新增了二十多家体育用品销售店。“不过还好,由于是老店,熟客多,销售额每年都有10%的增长。”徐荣桂说。
7月12日,在徐荣桂的店里,一位正在选球鞋的顾客告诉记者,现在公司里的一帮同事每周都会打球,也会经常和其他单位比赛,很固定,一年要耗掉两三双球鞋,而每双球鞋大概要花掉自己380元左右,“我还算便宜的,有的家庭条件更好的,买的都是五六百元的鞋。”他说。
新亮点:
绿道带热自行车销量
侯京新认为,江门近两三年来体育产业里面的一个亮点,应该是绿道建设带来的自行车销售热潮。
2010年至今,我市共建成城市绿道超过250公里,其中融入了不少城市内有代表性的森林公园、文化遗址、传统街区、碧水空间等,构成了日渐完善的绿道网络,绿道日益融入江门市民生活,加上低碳环保生活理念的渗透,不少市民渐渐改变出行和休闲运动方式,倾向于做单车骑客、单车旅游。受此影响,我市的单车专卖店越开越多,生意也越来越火。
长堤路上成行城市的自行车店是江门市民再熟悉不过的风景线,这里的接受记者采访的三位老板都表示,去年以来自行车销售量直线上升,季度销售量几乎能保持在20%以上的增幅,其中一位老板告诉记者,去年年底到今年春节期间,短短半个月就卖出了94辆自行车,是平时的足足5倍有多,是自己在长堤路开店以来生意最好的一段时间,事后他才知道,是市里在那一时期组织了大型绿道骑行比赛。记者观察发现,这里的自行车普遍价位在300至1200元之间,前来购买的大都是学生族和年轻人,“我们的群体一直是这样,比较稳定,希望生意能继续这样好下去。”姓欧的老板对记者说。
一批敏锐嗅到绿道商机的人也加入进来。陆江原本是一位单位工人,在看到绿道对人们出行方式潜移默化的改变后,今年1月,他大胆投资了50万元在五邑华侨广场附近开起看一家自行车店,不同于长堤路以中低端自行车为主,他主要做中高端产品,而且有头盔、手套、骑行服、眼镜、照明灯、包袋等数以百计的自行车旅行和出游装备。
“我自己也喜欢骑自行车出游,知道专业和半专业的骑行人士越来越多,所以决定走中高端路线。”陆江说。
据他介绍,虽然才开业半年,宣传不够,还不为广大市民熟悉,但店里每个月都营业额大概有10-15%的增长,这令他感到意外,认为比想象中好。由于所销售的自行车更趋向于专业,所以售价并不便宜,较受欢迎的自行车价格普遍在2000-3500元之间,加上成套装备,消费值会更大。“20岁到35岁之间的人比较多,这部分人容易接受新事物,又有比较不错的经济实力。” 陆江说。
由于陆江自己也是年轻人,所以他搞了一个类似沙龙性质的团体,大家经常商议骑车旅游,而由于这类活动动辄一天半天,成员们的饮食往往在外面,“我认为绿道带热了我们自行车销售产业,而频繁的骑行活动又能够带旺农庄、酒店等饮食业,何乐而不为呢?”陆江说。
记者了解到,骑行团体还与我市一些温泉旅游景点开展了探索性的合作,双方也能够各取所需。 |